当前医患形势紧张,患者在挑剔医生,医生也在挑剔患者,医患双方都在抱怨对方各种不好。这不禁让人思考,在医患关系中,究竟什么样的医生才是好医生,什么样的病人才是好病人。关于好医生应该是怎么样的,学者们很早就已进行了全面细微的研究,研究成果颇多。一个德技并重的医生,基本上算得上是一个好医生。但是,在当前医患纠纷暴力倾向日趋严重,医疗事业变成高危行业,职业如履薄冰的形势下,对好病人进行探索研究,填补好病人的理论缺口,探究怎样使患者向好病人维度靠近,以及引导病人如何更好地就医,是很有必要的。笔者尝试以好病人的探讨作为本文出发点,侧重于医方角度,讨论好病人的应然状态,以及在和谐医患关系的构建过程中,病人应有怎样的道德责任与约束。
好病人是一个伦理概念,属于哲学范畴。好病人相对于好医生提出,好病人不仅是医生的期望,其实也是病人应当具备的自身素质,更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社会文明进步的需要。医生对病人期望,以及对于好病人应具备什么样的素质,从古至今都存在 ,只是随着人们健康意识增强,医疗需求的增加,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文化素养的提高,好病人已是文明时代不可缺少的组成元素。
2.1 古代医生对好病人的期望
医生对病人的要求古已有之,以明代名医王纶为例,在他看来,好的病人就是要求病人要有一个好的心态。王纶主张“病时静心息虑”,“昔人有云,我但卧病,即于胸前不时手写死字,则百般思虑俱息,此心便得安静,胜于服药,此真无上妙方也。盖病而不慎,则死必至。达此理者,必能清心克己,凡百谨慎,而病可获痊。否则虽有良药,无救也。”再如,在明代龚廷贤的“病家十要”中,要求病人要选择可靠的医生,遵从医嘱,按时服药,注意规律的饮食起居,以及在治疗上不吝啬费用等,这些都是医生对病人一些最基本的呼吁和期望,在医生的眼中,病人一定要有好的心态,好的心态甚至可以胜过良药,这样的病人才是好病人。
2.2 当代对好病人的描述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医患双方的互相期望值都在不断增强。面对紧张的医患关系,医方在呼吁好病人,医学的发展与和谐医患关系的构建也都在呼吁好病人的出现,希望患者在就医过程中提高道德践行标准,增强责任感。同时,有好的病人,就有与之相对应的不好的病人,对于一个病人不能简单地就贴上标签,而是更多地进行探究,加以引导。
医学领域具有专业性、风险性、未知性的特点,难免在市场冲击的情况下出现矛盾与纠纷。如今,医疗纠纷、暴力维权、医疗差错及医疗事故等不断发生,在这样的背景下,好病人怎样培养和突显出来已是社会共同面临的问题,政府、医方、患方以及社会都有责任。社会应加强对患方进行各种研究,全面更好地了解患方,以便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对好病人进行科学理性研究,不能将那些好挑剔、爱讲价、常挑毛病的病人简单地视为不好的病人。面对医学的专业性与复杂性,社会有责任对病人做出引导,使其合理求医。同时,病人自身也有责任做出努力,相信医学,相信医生,而不是抱着戒备的心态跨进医院大门。“当前不和谐医患关系的最集中体现就是猜疑。”好病人应试着对疾病有理性的看法,提高对疾病的认知,面对疾病,就医期望应有合理的限度,同时还要能正确认识生命的价值,正确看待生老病死的自然法则,甚至能平静看待生命的终结等。
3.1 患者是一个道德个体
每个道德个体都有其相应的道德责任,当前医疗领域亟需人与人之间互相坦诚与尊重,亟需道德约束与道德践行。“社会及医院管理者往往偏重于强调医护人员在建构医患关系中的道德责任,对于患者则以‘同情心’、‘仁爱’、‘人道主义’的名义弱化其在医患关系中的道德责任。”医患关系不同于一般的人际关系,其有着多重性质取向。从法律上讲它是一种契约关系,从道德层面上讲是一种信托关系。良好医患关系的构建是就医过程中的关键环节,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有着社会属性,每个人在社会关系中都是一个道德个体。即使这个道德个体转化为另外一种角色——病人,他仍然是一个社会中的道德个体。况且,患者在患病期间的一些社会角色的削弱并不意味着患者不用承担相应的道德责任与道德义务。所以,患者在求医过程中并不是一个“自由”人,而仍然是受道德约束和规制的道德个体,同样要扮演好求医过程中的道德角色。
3.2.2 增强责任感
病人有义务在医生指导下对自己的治疗做出负责任的决定,有义务积极关心自己的病情,避免自身的病情给周围人带来的不良影响。例如,患传染病的患者,应了解该疾病的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措施防止疾病的进一步传播。患者不能因自己患传染病或是不治之症就自暴自弃,也不应有愤世嫉俗、报复别人的念头,而是应增强自己的社会责任感,从自身做起,让别人引以为鉴,避免自身的遭遇在别人身上再次发生。
3.2.3 积极配合医务人员
病人应与医务人员进行合作,积极配合。如患高血压、糖尿病的患者,应认真履行医生的意见,改变相应的饮食及生活习惯,以利于控制病情,这是对自身负责,也是对医务人员应尽的义务。因为医务人员对病人健康的关心,已经超越了个人的兴趣,病人应该用合作来回报。病人在同意治疗后有义务遵循医嘱,不能遵嘱应该有合适的理由。
3.2.4 病人的健康道德责任
每个人都希望有健康的体魄,追求健康的前提是病人有义务避免患病。要想避免自己成为病人的角色,首先应避免那些会导致疾病的行为的发生。病人不是一个不负责任的动因,而是他人行动的对象,这是医学家长主义的基础,也是现代病人观的误区。在现代社会,病人有义务改变不安全、不健康行为(如吸烟、贪食、不锻炼、无保护的性行为等),使自己不再成为病人,尤其是不成为患“不治之症”的病人。
3.2.5 尊重医方的义务
尊重是互相的,它是人际关系得以顺利进行的保障。在医患这个特殊的人际关系中,尊重更应该是随处可见的。医务人员掌握诊治疾病、护理病人的专业知识,他们之中的许多人为了解除他人疾苦,辛勤劳动,不辞辛苦,甚至牺牲自己的利益。当前,医务人员的报酬不是很高,他们之中许多人安于清贫,仍然献身于崇高的医疗卫生事业,既要诊治病人,又要培养学生,从事研究,时常废寝忘食,病人及家属对医务人员表示应有的尊重,是完全应该的。
患者本身的社会属性及其作为一个道德个体决定了其应当对社会承担相应的道德责任。社会文明的进步与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建立在每个社会公民共同努力的基础上,医患关系的缓和与良性发展,更是离不开患方的理解与支持,广大患者在求医过程中应当遵守相应的道德规范和恪守自己的道德本分。
4.1 提高健康意识和健康知识
在求医过程中患者仍是独立的道德个体,有责任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这里的认知包括两方面:一是对自我与疾病的认知,二是对当前医疗环境的认知。患者首先应意识到疾病的自然属性,每个人都会患病,也要认识到生命的可贵性,生命对每个人都只有一次,要有战胜疾病的毅力和信心,这是每位患者都应具有的自我意识与自我要求,更重要的是患者应坚信疾病是可以预防、治愈或转归的。但同时患者要有风险理念,因疾病复杂多样,也因病毒、环境、自身机能等不同而有所差异,患病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并且在不同的患者身上都可能有不同的变化与结果,所以并不能保证只要到医院就能把病治好。其次,虽然面对当下紧张的医患现状,医疗纠纷与医疗事故频发,医疗领域存在着诸多弊端,广大民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没有得到解决,但患者应认识到,医疗机构依然是为患者治愈疾病和捍卫人们健康利益的重要场所。在当前社会转型的市场体制下,尽管医疗领域存在诸多弊端,但这不是主流。患者只有在总体上认识到这一点,才能对医务人员及医疗机构有一个信任的基础,才能树立一种理性的求医态度,最终才有利于医患关系走向缓和与疾病的治愈。
4.2 尊重医务人员与理解医学事业
在人际交往中,人们都希望得到对方的理解与尊重,但前提是要学会理解和尊重别人,在医患关系中,双方的目标更为正式与神圣 ,更应慎重与理性。患方也要提高对医学的认知水平,医学本身是一个充满未知、意外和高风险的学科,有着很强的经验性,患者应提高对基本医疗知识的认知水平,在就医时对自己的疾病有设定合理的期望值。医学的专业性决定了医患双方信息的不对称,良好医患关系的建立,有利于医患之间的沟通和减少患者对医生的顾虑和猜忌,同时医务人员也可了解患者的更多情况,减少对患者的防备,积极开展诊疗活动。所以,患方在求医过程中,应当以诚相待,尊重、理解医方。另外,患方要想真正尊重和理解医务人员,需从对医学事业和医疗行业的了解开始。首先,应意识到医学并不是全能的,目前仍有许多疾病是医学科学无法攻破的(如艾滋病、癌症、乙型肝炎等)。医学还需要进步,需要不断的研究与探索,探索也就意味着会有失败或失误,患者对此应保持理解与支持的态度。另外,患方也应理解医务人员选择医学事业的勇气与崇高,从进入到医学的理论学习,到最后拿到医师资格成为一名真正的职业医师是一个艰辛而漫长的过程,多年的学习与钻研,需要有吃苦耐劳的毅力和精神,也需要有健康体魄,以及家庭的支持与鼓励,最终才可能完成。患方应该学会换位思考,在理解的基础上建立充分的信任,信任是建立良好医患关系的关键。
4.3 面对医疗纠纷应理性维权
医学事业有不完善性,医疗风险无处不在。医学是一种经验性学科,疾病的多变性、患者自身差异性以及医疗过程中各种外界因素 ,致使风险本身就是医疗的一部分,医疗纠纷难以避免,患者应正视医疗风险与纠纷,理性、冷静地面对。医患关系属于一种法律上的契约关系,当医疗机构存在过错或过失时,患者应通过合法途径向医方寻求赔偿或补偿,而不能置国家法律法规于不顾,采取非理性或是暴力途径加以解决。同时,卫生行政部门要加强完善医患双方维权的法律法规,“在美国,出现医疗事故,患者及家属不能与医生直接交涉,而应到法院提出控告,医生不直接出庭,由他们的保险公司出面与控方交涉,败诉后由保险公司对患者或家属进行赔偿。”患方也不能有“要想富,做手术,做完手术告大夫”的想法,更不能将“大闹大赔、小闹小赔、不闹不赔”看作是一种铁定律,这些都是患方缺失理性、道德失范的突出表现。
总之,患方在求医过程中,要提高自身的道德意识,注意道德修养与道德践行,力求使自己成为一个好病人。在疾病面前,医患双方应当互相信任、理解与支持,而不是相互戒备、猜疑和对抗。否则,在对抗疾病这场战争中,我们都将是输者,没有赢家。
作者:徐勇 龙艺
单位:贵州省高校人文医学研究中心
来源:医学与哲学 2013年11月第34卷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