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神经外科80载渊源

值此中华医学会成立百年暨《中华医学杂志》创刊百年之际,回顾中国神经外科80载的历史备受鼓舞,憧憬未来令我们充满信心。


一、经典神经外科的兴起

20世纪30年代,北京协和医院外科临床逐渐形成普通外科、神经外科、肿瘤外科及胸外科等7个专业,神经外科由关颂韬(1896至1980年)教授(associate professor)主持。1926年关颂韬留学美国,师从弗雷泽(C H Frazier,1870至1936年)。1930年回国在北京协和医院治疗颅脑外伤、脑肿瘤、三叉神经痛及脊髓疾病等神经外科疾患。1932年在《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发表我国第一篇神经外科关于三叉神经痛治疗的专业论文,开创了中国的神经外科学事业。继关颂韬之后,1934年赵以成(1908至1974年)自北京协和医学院毕业后在北京协和医院外科任职,因成绩优异荣获洛克菲勒基金会选派,于1938年赴加拿大蒙特利尔神经病学研究院,师从Penfield教授学习神经外科。1940年赵以成结束学业赴美国参观考察了8所医院的神经外科临床与研究工作后,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夕回国,与关颂韬教授一起工作。1942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扩大侵华战争,北平遭日军占领,北京协和医院被迫关闭。关颂韬改在北京中和医院(原中央人民医院和现北京大学附属人民医院的前身)继续工作,至1949年关颂韬移居美国,20世纪80年代初曾短期回国访问。北京协和医院由关颂韬教授作为领军人物的神经外科梯队,与许英魁,魏毓麟等教授领导的神经内科合作,成为北方地区一支实力雄厚的神经外科技术力量。


1939年冯传宜(1918-2009年)考入北京协和医学院。1949年起在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外科工作,1952年开展第一例小脑星形细胞瘤切除术成功。但北京协和医学院的医学资料因日本入侵一度关闭和流失,据已知资料,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外科在解放前20余年中,施行颅脑和脊髓手术50例,包括垂体腺瘤、急性硬脑膜外血肿等,也包括开颅探查和椎管探查术等,在《中华医学杂志》发表论文16篇。


1928年张同和(1902-1966年)毕业于北京协和医学院,抗日战争期间曾为秘密转到西安的八路军伤员进行手术治疗,1946年赴美留学,1947年回国后在国立西北大学医学院开展脑外伤手术,成为中国神经外科的创始人之一。沈阳小河沿医学院张查理(1895-1970年)1918年留英归国后,开展手术切除三叉神经节肿瘤,刊登在1938年《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20世纪30-40年代,沈克非(1898-1972年)、裘法祖(1914-2008年)都曾做过脑部手术。上述诸位专家是开创我国神经外科的先驱。

二、神经外科学科建立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卫生部做出两个决定:(1)1951年开始派年轻医生到前苏联学习神经外科;(2)天津医学院市立总医院组建脑系,承办全国第一届脑外科进修班,为我国建立神经外科学专科起到了重要作用。1952年4月赵以成等在天津总医院创立神经外科,并举办了全国神经外科进修班,一年期进修班成员有:西安医学院戈治理、兰州医学院韩哲生、湖南湘雅医院曹美鸿、南京第五军医大学曾广义、华西医学院丘提光、同济医学院蒋先惠、北京协和医院尹昭炎、北京医学院李通、北京铁路医院李明权、江苏医学院附属工人医院候金镐、大连医学院赵仰胜、云南医学院李秉权及山西医学院郭增瑶,共13人。另有2位参观学习生:沈阳军区总医院段国升及广州中山医学院蔡纪辕。半年期进修班成员有:南京鼓楼医院吴乐白、南京军区总医院易声禹、广东省立人民医院褐湘荣、西北军区第一陆军医院孙文海、东北军区第一陆军医院左铁锵、沈阳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翟允昌、湖北医学院王以成、重庆医学院熊德佐、西安第一人民医院刘敏及西安市第二人民医院张政威,共10人。旁听生有:北京协和医院冯传宜及广州军区总医院刘明铎。


1954年卫生部邀请前苏联基辅神经外科研究所阿鲁秋诺夫和赵以成在北京医学院附属医院举办中国神经外科医生培训班,1955年2月迁至北京同仁医院。参加培训班有来自北京的柴万兴、陈炳桓、白广明、赵雅度、詹明抒及蔡振通,来自上海的蒋大介、杨德泰及俞少华。1951年8月国家派出第一批留学生,涂通今、王维钧、王毅、张纪、陈公白、翟治平及许剑平等陆续到前苏联学习神经外科。1956年涂通今在第四军医大学组建了神经外科。1950年12月20日上海中山医院沈克非和史玉泉在新中国成立后成功完成第1例右额胶质瘤切除手术,在他们的推动和支持下,上海第一医学院附属医院在国内首先创建了神经外科。20世纪50年代末期,北京、天津、上海医疗机构和解放军的医疗结构相继成立神经外科专科。1958年成立全军神经外科专业组,段国升(1919--2012年)任组长,曾广义任副组长。1960年了成立北京神经外科研究所,赵以成任所长同时任北京宣武医院院长。1981年薛庆澄组建天津市神经病学研究所,20世纪80年代史玉泉和张沅昌共同组建了上海第一医学院神经病研究所。1952至1953年在抗美援朝期间,段国升、王忠诚(1925--2012年)、史玉泉、蒋大介及杨德泰先后到解放军第十八军医院(位于吉林省长春市)和第三五陆军医院(位于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治疗头部受伤后遗症的志愿军伤员。1954年刘承基被派到辽宁省抗美援朝晚期战伤医疗研究组,组长为吴英恺(1910--2003年),神经外科主任为北京协和医院冯传宜,副主任为沈阳军区总医院段国升、北京协和医院尹昭炎及沈阳军区总医院赵崇智。


20世纪60年代国际神经外科进入显微神经外科时代。1965年臧人和(1928-2011年)赴新疆医学院创建了神经外科,1976年首先在国内开展颅外-内动脉吻合手术,同时开始了以脑血管吻合引领的显微神经外科技术。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的召开带来了科学的春天,神经外科也得到迅速发展。引进CT、MR及伽马刀等大型诊断和手术设备,显微神经外科学的理念得到逐步落实,至20世纪90年代全国基本普及了显微神经外科技术。

三、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成立

1986年在北京成立了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第一届名誉主任委员涂通今,名誉顾问冯传宜,主任委员王忠诚,副主任委员史玉泉、薛庆澄和段国升,委员39名。第二届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1991至1996年)主任委员王忠诚,副主任委员薛庆澄、史玉泉和段国升,委员37名。第三届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1996-2004年)主任委员王忠诚,副主任委员易声禹、罗其中、赵继宗及只达石,委员39名。第四届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2004-2008年),名誉主任委员王忠诚,主任委员赵继宗,副主任委员周良辅、只达石、周定标,委员54名。第五届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2008至2011年),名誉主任委员王忠诚,主任委员赵继宗,候任主任委员周定标,副主任委员周良辅、张建宁及王硕,委员64名。第六届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2011-2014年),名誉主任委员王忠诚及周良辅,前任主任委员赵继宗,主任委员周定标,副主任委员王硕、王运杰、张建宁、许百男、李新刚及黄峰平。委员71名。


2004年第四届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成立后,全国神经外科医师空前团结,学术水平不断提高,成立了第一届中青年委员会。2005年9月出版全国神经外科医生名录,完成登记和发证工作。2006年后建成颅脑肿瘤、脑血管病、脊髓脊柱、颅脑损伤、功能、介入、神经电生理和小儿神经外科8个学组,建立了全国神经外科医生数据库。2006年将每4年1次学术会改为每年1次,自第六届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年会以来,参会代表逐年增多,与会代表已达到3000名,论文逾3000篇。2010年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被第24届中华医学会会员代表大会评为优秀专科分会。


1985年创办《中华神经外科杂志》,王忠诚担任主编,创刊初期为季刊,1993年改为双月刊,2005年改为月刊。

四、国际交流

1981年王忠诚、薛庆澄、段国升、黄克清和易声禹参加了在德国慕尼黑举办的世界神经外科联盟(WVNS)大会。1982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天坛医院和上海华山医院被世界卫生组织(WHO)定为神经科学研究协作与培训中心。2004年在中华医学会领导下,卫生部国际司、医学会外联部与WFNS主席Brochi和执委一行9人在北京会谈,恢复了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在WFNS成员的资格,赵继宗和周良辅担任WFNS的执行委员。2009年WFNS大会,赵继宗当选为WFNS提名委员会委员和《World Neurosurgery》杂志编委。2012年周定标担任国际神经外科联盟(WFNS)宪章委员会委员(Constitution and Bylaws)。2005年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组织全国90名神经外科医师参加了十三届世界神经外科大会(摩洛哥),大会报告论文30余篇。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于2006年与德国神经外科学会,于2010年与韩国神经外科学会建立了学会关系,开展学术交流。2007年6月22至24日在北京成功举办第七届亚洲神经外科大会,同年11月近百名神经外科医生参加日本名古屋第12届亚澳神经外科大会,10余名中国医师应邀报告或担任大会主持。2009年8月组织200名神经外科医师参加第十四届(波士顿)世界神经外科大会,这是除美国外参加大会代表最多的国家,该会议中国代表投稿134篇,会议报告40篇,特邀发言16篇。

五、规范神经外科医疗行为,做好继续教育工作

2006年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组织专家完成了《神经外科疾病诊疗指南》和《神经外科技术操作规范》的编写及出版,2013年《神经外科疾病诊疗指南》再版。2008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神经外科学》教材,2014年为第3版。出版科普读物《颅脑外伤防治指导》和《走进“人体司令部”轻松面对脑肿瘤》。获卫生部科技司科技成果向西部推广计划项目,2006年以来在广西、昆明、四川和新疆举办微创神经外科技术学习班和世界神经外科联盟继续教育项目,进行了义诊、示范手术,参加人员3000余人次,并参加了世界神经外科联盟继续教育项目在莫斯科和约旦进行授课。


2004年9月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作为试点,实施神经外科专科医师资格的认证和考核原则。2005年9月首次向符合条件神经外科医师颁发资格证书1912份。2006年6月在北京举行首次考核试点工作,全国40多位专家组成考核委员会,87名考生参加考核,8l位通过考核获得“神经外科专科医师资格”证书。2007年7和10月在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和四川大学华西医院,2009年8月在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先后组织4次考核,共268名医生报名参加。

六、进入国内、国际先进行列

2010年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制定国家临床重点专科神经外科评估试点评分标准,2011年组织评审,全国77家医院申报重点神经外科。


1996年3月刘承基创办《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将微创神经外科学理念引进国内。由脑功能定位系统(神经导航、术中MR、内镜及超声波定位)和脑功能预警系统(神经电生理和脑血流监测)为基础的微创神经外科平台,将神经外科手术理念从脑解剖保护提升到脑功能保护,在20世纪前使我国的神经外科步入国际先进行列,2007年11月12至14日第七届国际微创神经外科大会首次在中国(苏州)举办。2007年在《Neurosurgery》刊登了《TheStatus Quo of Neurosurgery in China》一文,介绍了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和中国神经外科的成就。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成为Neurosurgery、World Neurosurgery等7种国际专科杂志编委单位。2014年我国创办《Chinese Neurosurgical Journal》英文杂志获得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批准,赵继宗任主编,编辑委员会现在筹备中。


回首神经外科80载历史,我们在自豪的同时,应更加努力为当今国家脑研究再铸新的辉煌。


中华医学杂志  2015年11月第95卷第41期

作者:赵继宗(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


岁岁平安 年年吉祥2015年12月24日 平安夜快乐




神经病学俱乐部 微信号:NeurologyClub
神经病学俱乐部,立足一线临床,服务神经科同行,助力神经病学天天向上


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