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缘性脑炎研究进展

1878年,法国学者Broca首先在哺乳类动物大脑半球边缘观察到一完整的环形皮质,包括环绕胼胝体的隔区、扣带回、海马旁回、齿状回和海马,遂将其统一命名为边缘叶。后来此概念进一步扩充,将与上述解剖部位皮质结构相似的区域如额叶眶回后部、岛叶前部和颞极,以及在功能和联系上较为密切的皮质下结构如隔核、杏仁复合体、下丘脑、上丘脑等,统称为边缘系统。这些部位具有调节内脏功能,并参与学习记忆、情绪动机和睡眠.觉醒等活动的作用。


1968年,Corsellis等首先提出“边缘性脑炎(LE)”的概念,指可累及边缘系统的中枢神经系统炎症性疾病,最初认为此类病变为肿瘤相关性疾病,然而随着研究的深入,“边缘性脑炎”的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关于边缘性脑炎,目前尚无统一分类标准,近年来备受关注的是神经元表面抗体相关性边缘性脑炎,亦称为神经元表面抗体综合征(NSAS)。其抗原主要是位于神经元表面的受体或突触蛋白,包括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DAR)、α-氨基-3-羟基-5-甲基-4-异恶唑丙酸受体(AMPAR)、γ-氨基丁酸B受体(GABABR)、富亮氨酸胶质瘤失活基因1(LGIl)、接触蛋白相关蛋白-2(Caspr2)、代谢型谷氨酸受体(mGluR)1和5、甘氨酸受体(GlyR)和调节亚单位二肽基肽酶样蛋白(DPPX)等。自2010年我国学者报道首例抗NMDAR脑炎病例以来,新型边缘性脑炎逐渐受到广泛关注,相关研究日益增多。我们研究小组自2011年开展抗神经元表面抗原抗体检测以来,迄今共发现100余例抗NMDAR抗体、l例抗AMPAR2抗体、8例抗GABABR抗体、10例抗LGIl抗体和1例抗Caspr2抗体阳性的边缘性脑炎患者,国内其他医疗中心也相继有病例报道。边缘性脑炎虽然分类不同,但均具有共同的临床表现,即近记忆缺失、精神行为异常和癫痫发作。值得注意的是:不同类型的边缘性脑炎其临床特点各不相同,笔者在既往研究中已有详细介绍,在此不再赘述。


目前,对于边缘性脑炎的诊断仍基于实验室血清和(或)脑脊液相关抗体检测,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进行定性诊断,尚缺乏快速精确的定量诊断方法。有研究显示,抗NMDAR脑炎可合并单纯疱疹病毒(HSV)感染Creutzfeldt-Jakob病(CJD)患者合并抗NMDAR或电压门控性钾离子通道(VGKC)抗体阳性。一种疾病可能叠加数种抗体标志物,如抗NMDAR抗体叠加水通道蛋白4(AQP4)或髓鞘少突胶质细胞糖蛋白(MOG)抗体阳性,但二者转归和预后完全不同。采用血清抗体作为生物学标志物是否可靠、病毒感染与机体免疫反应之间有何关系、机体为何启动免疫反应、这些抗体如何致病等问题,值得进一步探讨。有研究表明,不伴肿瘤的边缘性脑炎对免疫调节治疗具有良好反应,因此首先推荐糖皮质激素、静脉滴注免疫球蛋白(IVIg)和血浆置换疗法。如果患者对此反应较差,可选择二线免疫抑制剂,如利妥昔单抗和(或)环磷酰胺等;有些患者甚至需要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如硫唑嘌呤或麦考酚酯。临床医师如何更好地把握治疗时机和疗程,目前尚未达成共识。边缘性脑炎是否存在其他未知的分子学标志物,如何建立可靠的致病动物模型是我们未来探讨的方向。毫无疑问,边缘性脑炎临床症状的早期识别、快速可靠的诊断方法和早期有效的免疫治疗可明显改善患者预后。


(HHV6:human herpes virus 6, HSV:herpes simplex virus, VGKC:voltage gated potassium channel, NMDAR:N-methyl-D-aspartate receptor, CV2/CRMP:collapsin responsemediator protein 5, PET: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LGI1:leucine-rich, glioma inactivated 1, CASPER2:contactin associated protein 2.

1st line immunosuppression-intravenous methyl predinisolone and intravenous immunoglobulin or plasma exchange, 2nd line immunosuppression-rituximab or cyclophosphamide or both)


引自
Limbic encephalitis: Clinical spectrum and long-term outcome from a developing country perspective.Ann Indian Acad Neurol. 2014 Apr;17(2):161-5.


总之,边缘性脑炎的发展,为包括神经科、精神科、妇产科、儿科、肿瘤科在内的多学科开辟了新的研究领域,为不明原因脑炎和难治性癫痫的诊疗带来了极大的进步,甚至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患者家庭和社会的经济负担,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和社会价值。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4年10月第14卷第10期

作者:王佳伟(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神经内科)





神经病学俱乐部 微信号:NeurologyClub
神经病学俱乐部,立足一线临床,服务神经科同行,助力神经病学天天向上


分享 :